长期便血,却误以为是痔疮未加重视,半年后就医,竟已是肠癌中晚期?
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超过8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然而,早期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如何破局?现代核医学技术,特别是被誉为“查癌神器”的PET/CT,正成为对抗结直肠癌的关键力量。
结直肠癌的早期警示与致命演变
结直肠癌可怕之处在于早期症状隐匿且易被忽视:
排便习惯改变: 时而便秘,时而腹泻
大便性状异常: 便血(鲜红或暗红)、黏液便、大便变细
腹部不适: 持续或反复的腹痛、腹胀
全身信号: 不明原因的消瘦、贫血、乏力
更需警惕的是,接近90%的结直肠癌源于看似无害的息肉。从一颗小小的结直肠息肉发展为恶性肿瘤,通常需要5-10年的漫长过程,这关键的“时间窗”,正是预防与早期干预的生命通道。一旦癌变发生,狡猾的癌细胞可能通过淋巴管或血管悄然转移至肝脏、肺部等器官,大幅增加治疗难度与风险。
展开剩余74%核医学照亮诊断“盲区”
传统检查手段各有短板:
肠镜: 观察肠道内部的金标准,可活检,但属于侵入性检查,且难以评估肠腔外情况及全身转移。
CT/MRI: 精于显示解剖结构和局部侵犯,但对微小病灶、代谢活性及隐匿性转移灶灵敏度有限。
肿瘤标志物(CEA等): 提示作用,但特异性不高,不能精确定位。
核医学PET/CT——功能与结构的完美融合
PET/CT =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 +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其核心在于使用一种名为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 的放射性显像剂。这种显像剂是葡萄糖的类似物。
原理揭秘: 恶性肿瘤细胞如同“贪吃蛇”,其异常旺盛的增殖活动需要消耗远超正常细胞的葡萄糖。静脉注射18F-FDG后,癌细胞会大量摄取它。PET设备能探测到18F-FDG释放出的信号,形成显示全身各处葡萄糖代谢高低的“热点图”。CT则提供清晰的解剖定位。两者信息融合,一幅精准显示“哪里代谢异常活跃(可能为癌)以及具体在什么位置”的图像就此诞生。
全身扫描: 一次检查即可从头到脚评估,是发现原发灶及肝、肺、骨、淋巴结等远处转移灶的利器,避免“盲人摸象”。
洞察代谢: 在解剖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前,就能探测到细胞代谢水平的异常增高,更早提示病变。
精准定性: 对CT/MRI发现的难以定性的可疑病灶(如小的肺结节、肝脏结节、淋巴结),PET/CT可通过代谢信息帮助判断良恶性,指导是否需穿刺或手术。
病例分享
一位56岁的中年男性,因“黑便、血便6小时”来我院就诊。血常规、生化、肝功能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指标未查。肠镜提示:结肠肿物。
PET/CT图像
乙状结肠病灶代谢活跃,考虑恶性病变;未见明显淋巴结转移。
术后病理活检
病例来源:广医五院核医学科
术后病理:乙状结肠中分化腺癌;
区域淋巴结:0/3(未见转移癌);
分期:T1N0M0。
对于肠镜或常规影像发现的可疑结直肠病灶,PET/CT能辅助明确其代谢活性,提高诊断信心。
核心价值在于分期,准确判断癌症是局限于肠壁(早期),还是已扩散到淋巴结(局部进展期),或已发生远处转移(晚期)。例如,PET/CT可能发现常规检查遗漏的肝脏微小转移灶或远处淋巴结转移,从而将原本计划手术的患者调整为更适合的化疗方案。
在患者接受手术、化疗或放疗后,PET/CT能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病灶代谢活性的变化(如代谢程度是否降低、范围是否缩小),客观、灵敏地评估治疗效果。这对指导后续治疗策略调整(如是否继续原方案、是否需要换药或手术)至关重要。
结直肠癌患者在根治性治疗后,仍面临约30%-40%的复发风险,术后定期的PET/CT检查能基于解剖和代谢双重信息,更早期、更准确地发现吻合口复发、淋巴结复发或远处器官的转移灶,实现“再分期”,为及时干预争取时间。
面对结直肠癌这个“沉默的杀手”,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最有力的武器是预防与早期筛查。核医学技术,特别是能洞察全身细胞代谢的PET/CT,已成为精准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的“火眼金睛”,显著提升了诊疗水平。抓住结直肠癌缓慢发展的“时间窗”,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筑起防线,并依据自身风险按时参与筛查,真正将威胁扼杀于萌芽。
END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免费配资搜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