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少川出生于1915年,安徽省金寨县人,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生活艰辛,深知农民的疾苦。土地革命时期,他积极投身家乡的革命斗争,参与各类群众运动,逐步积累了宝贵的革命经验。1930年,他正式加入共青团,同年又投入皖西北的赤卫队,坚定地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革命道路。
投身革命后,汪少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思想觉悟不断提升,革命信念也愈发坚定。1931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忠诚的党员。次年,他加入了红军,进入红四方面军下属的红二十七军,投身激烈的武装斗争,奋勇作战。
红四方面军是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工农革命武装力量,正式成立于1931年,主要由鄂豫皖红四军改编而成。汪少川加入后,积极参与鄂豫皖根据地的反“围剿”战斗,先后担任红二十七军班长和红二十五军营部文书等职务,展现了卓越的组织和战斗能力。
展开剩余66%1932年10月,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根据地,转战川陕地区。汪少川则选择留守鄂豫皖,继续开展艰苦的游击战争。他参与了红二十五军的重建工作,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与敌军周旋,既支援了主力部队的长征,又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种,为后续斗争奠定了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背景下,南方八省的游击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延安方面派遣张体学等干部前往大别山腹地,帮助当地游击部队组建新四军第四支队。新四军第四支队成立后,汪少川担任手枪团政委,跟随高敬亭投身抗日救国的火热斗争中。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进行了重建,汪少川进入新四军第二师,担任第二师独立四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务。他率部参加淮南根据地的反“扫荡”与反“蚕食”作战,积极抵抗日军的侵略,见证了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时刻。
抗战胜利后,汪少川继续留守华东地区,先后担任华东军区后备兵团政治部主任和苏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在此期间,他主持部队整训和干部培养,积极推动根据地建设,显著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为华东战场的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汪少川留在江苏,出任苏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以及江苏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他积极参与剿匪反特和镇压反革命运动,清剿了大量敌特分子,巩固了新政权的基础,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55年,汪少川荣获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为表彰他在革命年代的杰出贡献,他还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授衔后,他转任建筑工程部常务副部长和交通部副部长,积极投身国家经济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汪少川光荣退休,享受正部级待遇。退休后,他依然发挥着老红军和老干部的优势,积极为新时期国家建设献计献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晚年主要生活在北京,直到2002年因病逝世,享年87岁,留下了光辉的革命和建设业绩。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免费配资搜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